【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之四】聚焦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新要求 打造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4-04-03   浏览: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以师为本”“强师兴校”的基本理念,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抓手,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贯穿教师队伍管理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引领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强化

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思政工作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激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完善师德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联动贯通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着力筑牢立德树人风向标。以行知精神铸魂,深化学陶师陶,不断创新师德教育理念,丰富师德教育载体,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好老师引路人不断涌现。近三年先后有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坚持以结构优化为前提 师资队伍质量持续提升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本科教育教学师资需求,坚持“保基础、重高端、补短板”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壮大师资队伍数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近三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4人,专任教师数净增155人,博士研究生净增103人,师生比由1:20.74降到1:16.9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由15.75%上升到26.1%。坚持柔性引才,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以黄山市“迎客松英才计划”为契机,结合学科、对标专业、对接产业,重点柔性引进能够引领专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引领支撑一流专业和硕士单位建设,近三年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2人,外聘兼职教师近400人。坚持引育并举,聚焦素质提升,加快领军人才建设。近三年,新增二级教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级三类人才14人,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核心 打造教师成长优质平台

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际交流合作等构筑立体化发展平台,多维度促进教师成长。

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全面落实新进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进修访学,近三年,累计派出教师攻读博士学位60人、境内外访学19人、博士后研究6人,自主培养博士毕业回校工作36人。

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平台,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选派教师进工作站挂职锻炼、推行博士入企“科技副总”,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形成高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地方助推高校发展的双赢局面。近三年,选派61名教师进站开展实践锻炼,选派17名博士入企担任科技副总。现有“双能型”教师55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1.53%。

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服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围绕硕士单位建设和学科发展定位,坚持广育精引,精准发力,提前布局,抓实博士后工作,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不断打造创新人才高地。2017年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先后有6名博士进站开展科研工作,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顺利出站,在2020年度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综合评估中学校荣获优秀等级。

搭建境外交流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实施青年教师海外长期研修和短期海外交流计划,拓宽教师出国研修渠道,支持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访学研修、国际会议等多种途径赴境外交流及合作研究。定期开展“访学归来话发展”汇报会,有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者173 人,占比19.74%。

坚持以评价体系为抓手 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科学编制《“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修订师资引培、职称评聘、双能培养、师德建设等规章制度70余项,夯实教师管理制度保障。以编制周转池制度为契机,严格把握好职称评审权下放机遇,坚持破除“五唯”,发挥好职称的指挥棒作用。在职称评审中落实教学导向,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严格教学工作量,强化教学考核要求,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近三年,晋升教授27人,副教授42人。落实领导常态化联系人才机制,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午餐会、教科研沙龙、节日慰问等形式,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人才安心工作、潜心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环境。优化人才聘用、评价和激励制度,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统筹实施好“新安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政策,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抓好人才兴皖工程各项任务落实,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可持续性发展,满足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师资保障。


 (撰稿:人事处;摄影:人事处 宣传部;责任编辑:朱凯波;审核:曹盈 徐德平)